当学生发生打闹事件后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?

当学生发生打闹事件后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?

02

发生打闹事件后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?

先来说说我近期遇到的三起可爱的打闹小事件。

事件一:

两个好朋友,报了同一个社团,平时有说有笑。某天放学突然大打出手,打完后各自回家告诉了父母。父母问其打架的原因,两个孩子都说记不清了(或许是规避责任,或许是相互给了台阶,或许是真的自己也说不清原因)。家长分别联系了班主任,班主任及时安抚了情绪,表示第二天进行了解。第二天看到两个孩子又有说有笑的在一起玩了,依然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打架。

事件二:

劳动委按照值日表和卫生要求,安排学生值日。小A不肯打扫卫生(并不表达理由),劳动委拉他,小A还手,劳动委反击,两人扭打起来。被班主任老师看到,第一时间拉开,分开时两人依然用脚互踢。

事件三:

小B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笔搭起一个小塔,小C走过去吹了一口气,笔塔瞬间倒塌。小B生气,站起来打了小C一巴掌,小C还手,两人打了起来。从身高、体重、力量来看,两人悬殊较大,于是一个张嘴咬人,一个气的拿尺子出来打人,被同学和老师及时发现,并拉开。双方受了点皮外伤,但也都受了“内伤”,因为都觉得自己没错,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。

哎,我可爱的男孩子们!你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怎么就是这么简单粗暴,让我们哭笑不得呢?

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呢?

通常情况下,我会分为三个步骤。

第一步:分析事情的性质,判读是否需要教师介入。

当出现学生间打闹或打架事件后,班主任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细致观察、迅速分析该事件的性质,判断是否需要教师介入。

1.学生间的小打小闹,不需要教师介入

学生平均每学期在校近一百天,每天超过八小时的接触,自然会产生摩擦和矛盾。由于校园生活追求“静”,处于青春期的男生,生理发育迅速,却没有足够的宣泄途径。在产生矛盾后,选择武力相对,虽然是很多老师最头疼的行为,但确实该被理解。这种行为,自发形成,自动停止。

正如事件一中的情况,两个男孩都说不清打在一起的原因,就是一两句话让彼此不愉快,就打在了一起。当老师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,他们已经打完了。能自动停止的矛盾,不会是大矛盾。两个孩子第二天,就又有说有笑地玩在了一起,更说明这次冲突之小。

教师不介入学生间的小矛盾,其实正是给了学生摸索人际交往并形成个体交往经验的机会,男生在打闹中形成自我的交往模式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会思考、整合并提升为经验,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与人共融。

教师的介入处理会人为阻断学生经验的获得,不利于人际交往模式的自我形成。此时,教师不妨做一名观察员,待事情过去后,再与学生聊一聊,稍作引导。

2.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,不适合教师单独介入

有些学生打闹事件性质比较恶劣,甚至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伤害,且有多次再生的可能性。

比如事件三那样的,两个孩子均受了皮外小伤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哪家父母不心疼?如果处理不妥当,孩子回家后片面地表达自己受到了同学的欺负,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教育矛盾。

第一时间了解情况,反馈给孩子监护人,处理伤口,寻求合作,这些都不是班主任一个人介入就能圆满解决的,必须有规范的流程和操作,合力解决。

再者,近几年频繁被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,都是不恰当人际交往的恶性情况。这种情况不适合教师尤其是班主任,单独介入处理。一旦牵涉到人身安全和伤害,就超出了班主任个人处理的能力范围。此时我们需要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,配合处理。若真是校园欺凌事件,还应考虑上报相关法律部门,依法依规处理。班主任个人介入,只会造成更加不可收拾的局面。

第二步:若确定介入干预,需发挥教师的正向作用。

如果判断事情的发展情况后,教师决定干预,那么必须发挥其积极的正向调和作用。我们的目标肯定是希望发生矛盾的两个孩子握手言和,不计前嫌。那么怎样才能让两个在气头上的男生达成这一结果呢?这里又要分三步。

1.向多方了解情况,理清打闹原因

班主任若想介入打闹事件,那首先要了解清楚原因。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原因和发展趋势。

比如事件二。劳动委严格“执法”,对不打扫卫生的同学提出明确的要求,这本没有错,错在不打扫卫生的小A同学。但如果劳动委言辞不当,造成小A的不满,原本没理的小A反倒有了理,主动出击,双方手脚并用。双方的互动扭打,就没有合理的一方了。

再退一步看问题,小A在平日里性格温和,做事踏实,今天突然不愿意打扫卫生,且如此易怒,会不会有自己的原因呢?虽然原因站不住脚,但却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,这样才能引导小A如何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。

再比如事件三。小C吹倒小B的笔塔,是故意的吗?没错,他就是故意的。但是这故意吹倒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吗?其实是小C想和小B一起玩。在这次不恰当的“我想和你玩”的表达下,小B没能理解小C的出发点,主动出手。原本小B是有理的,但先动手,也让自己变得无理了。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,也都有自己的理由,但是互不相让造成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,得理不让人,就会变成无理取闹。

教师在处理打闹事件时,一定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然后向多方了解情况,深入沟通,还原打闹双方的心理情绪和变化,理清真实原因。

2.分清责任,适当惩戒

等向双方和第三方了解清楚情况后,责任的归属应该比较清楚了。事件一,不需要处理,但要适度口头批评,批评的是两个人不理性的行为,同时也要批评两人给班级和其他同学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事件二,劳动委的不当表达,要接受工作管理的相关培训,因为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应该怎么做,这需要班主任的指导。小A不打扫卫生,还出手打人,需要适当惩戒,必须先补做自己的值日生工作,再以参与劳动和监督劳动的角色,在一定时间内协助劳动委管理好其他劳动岗位。小B和小C则更需要根据各自的问题,主动接受相应的惩戒,因为他们不仅冲动,伤害了自己和对方,更给班级同学树立了消极的榜样。

3.疏导情绪,观察变化

适当惩戒之后,很多老师的工作就结束了。但其实,真正重要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

惩戒不是目的,只是一种手段,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冲动行为负责,更是为了学生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,三思而行,与人相处。

学生究竟能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,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,就需要进一步的疏导和观察。

此时,老师应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,责任有不同,情节有轻重,老师要疏导打人和被打者双方的情绪,观察其心理变化。

判断双方,特别是被打者,情绪是否得到宣泄了,是否能主动和好,班主任能否此时提出握手言和,又或者暂缓处理,待其一段时间之后自动愈合。

总之,在介入过程中,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积极的正向干预作用,处理好事件本身,更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作出合理引导。

第三步:做好集体教育,树立良好班风。

打闹可能只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事,惩戒和教育似乎也仅局限于打架的双方,但值得教育的可不仅仅是打架的两个人。

如果班里出现了打闹事件,班主任一定要坚持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,加强班级群体教育,树立好和谐相处的良好班风。

打闹事件不是能掩藏住的,班里的其他学生其实心里有各种想法,甚至会有效仿,认为这是男子汉之间处理问题的合理方式。

如果老师只是处理了打架双方,就错失了一次集体教育的好机会。班主任可以将这些事件拿出来让全班客观地谈看法(千万不要开成对打架同学的声讨会),带着同学们一起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,谈对用打架来处理问题的行为的看法,谈在发生人际冲突后应该怎样调控情绪,怎样合理解决。

强化班级和谐相处的概念,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,打造文明班级。这也有助于班级今后的发展,避免打架事件的反复发生。

打架并不可怕,只要处理得当,打打闹闹感情更深。让我们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,让事故成为故事,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。

End

来源|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

编辑 | 高蕾

▽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365bet手机在线 国内定向流量怎么用?教你如何合理使用
bet体育365官网用什么浏览器 oa如何发送文件

oa如何发送文件

📅 10-30 👁️ 3313
365bet手机在线 分身术的意思

分身术的意思

📅 09-08 👁️ 56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