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民月令》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,描述古代中国社会地主阶层的农业运作。
《四民月令》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,描述古代中国社会地主阶层的农业运作。
之后就是一路发展:到了魏晋时候,已经有了“守岁”的习俗,唐朝时连“拜年贴”(贺卡)都已经很普及;宋朝时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习惯;明朝的迎灶神,元宵赏灯会等活动早已普及民间……
由此可见,春节合家团聚的习俗由来已久。既然如此,以中国人的“乡土情结”,每逢过年势必会出现大量要赶回家的人。
所以,古代自然也有“春运”了。
02
那么,古代的“春运”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?
首先的区别当然是规模。
古代的“春运”规模,肯定远远不及现在。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古代的人口没有现在那么多,分布也没那么广泛。还有一方面,是因为处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人并没有每年长途迁徙的必要,尤其还有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这些祖训熏陶。
那么每年加入“春运”大军的人主要是谁呢?主要是两类人:公务员和商人。
这两类人其实都不难理解:从汉朝开始,中国开始出现大量“南人北官”或“北人南官”的现象,所以公务员成了过年时需要长途返乡的主力军。而那些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商人或手工匠人,包括一些游学的读书人,也是“春运”的常客。
其次的区别自然是交通方式。
古人“春运”,交通方式无非三种:腿、船、马。
“腿”没什么好说的,就是靠走路。
“船”就是船运。这种运输方式在京杭大运河成型之后开始慢慢普及。船运的优点是乘坐舒适,价格便宜(按唐朝的规定,坐公家的船,顺水在一天五文钱左右,逆水是十五文钱,按购买力计算唐代一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元左右),缺点则是速度慢(一天走40里),冬天有的水域结冰不能行船,且不能实现“点对点”到达,靠岸后还要步行或坐马车。
“马”就是骑马或坐马车了。古代有不少畜力车,类似骡车、驴车、牛车,但主要的畜力还是马——骑马或坐马车,还是中国古代最普及的一种交通方式。
同样按唐代统一的马车收费,以一匹马负重100斤计算,一天普通道路收费100文,山路收费120文。马车的优点自然在于快(一天70里以上),基本“点到点”,缺点就是比较贵,且路上比较颠簸。
综合下来,假如唐代有个县官过年要从幽州(北京地区)返回华亭县(上海地区),全程2400里左右,坐船要花费600文左右,而坐马车要花费3850文。
按唐朝贞观年间一个普通县官的收入,过年坐马车回一次家大概要花掉他一个月的薪水(不算禄米和土地),大致还是能承受的。
03
时间跳转到现在,“春运”的形态自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一般认为,“春运”这个名词出现在1980年的《人民日报》,这已经成为全世界独特的一个“中国现象”。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:整个“春运”期间,中国大陆的城际交通客流量达37亿人次——相当于让非洲、欧洲、美洲、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。
如今的“春运”,在原先“返乡”的基础上,其实还加上了“外出旅游”的概念。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,“春运”的交通工具其实也在慢慢发生变化。
在我们的印象里,一说起“春运”,总会想起“火车”。确实,从“一票难求”到“人潮汹涌”,每年“春运”的报道画面总是和火车票购票窗口、火车站候车室、火车车厢联系在一起。
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,”春运“运力的困扰也在渐渐减轻
但是根据“今日头条”发布的2018年春运大数据来看,我们可能会有些意外:
2018年春运期间(2月1日-23日),全国民航发送旅客3755.85万人次,水路发送旅客2654.74万人次,铁道发送旅客2.08亿人次。但是,发送旅客最多的不是铁路,而是道路,达到了13.96亿人次,是铁路的6倍多。
其实,这个现象在2008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就预言过:
“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,它不会永无休止地持续下去。到2020年,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,加之其它交通运输行业的同步发展,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。”
在这段话里,王勇平提到两个点:一个是“发达完善的铁路网”。从目前中国高速发展的高铁网建设来看,确实是在朝这个方向迈进。而另一个是“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同步发展”。
这句话,主要还是指道路运输,确切地说,是同样高速发展的高速公路网。而大大分解“铁路春运”压力和负荷的,正是每年“返乡潮”和“假日旅游潮”中在高速公路网上奔驰的“现代马车”——汽车。
除了传统认知上的长途汽车外,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:私家车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到2018年9月,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.84亿辆,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——在十年前的2008年,这个数字只有1947万辆。
当然,坐火车依然是不少经济相对欠发达城市的务工人员返乡的第一选择。但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以及私家车保有量的大幅度蹿升,“自驾返乡”或“拼车返乡”等方式已经渐渐普及,甚至出现了“顺路代驾返乡,双方各不付出”的合作模式。至于春节期间的出游,自驾更是成为了一种重要选择。自驾车出行,让饱和的“铁路春运”压力释放,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选择性。
相比古人的“春运”,如今的高铁、火车、飞机、私家车返乡或出游有太多的优点。但是,无论古今,有一点是凌驾于任何便捷和舒适之上的,那就是归途之人内心对根的牵挂与思念。
不管在外漂泊了多久,不管与故乡隔了多少山水,那里永远都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。因为,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一种仪式,更是亲情的联结,是亲人之间默契于心的约定,是人世间最美的团圆。
———— e n d ———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