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者“泽”也,在《正韵》、《博雅》上解释为“润泽”。近代名医秦伯未在《膏方大全》中指出:“膏方者,盖煎熬药汁成脂液,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,故俗称膏滋药。”
作为膏滋熬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张贤华40年来一直谨遵古法“八繁之功”,传承国医“膏养精粹”,不敢有丝毫懈怠!
正所谓修合无人晓,用心有天知。虽然中膏滋选料、炮制,是在作坊里进行,人们无从得见,但老人家一直坚信,自己的用心上天一定能够看到!
张贤华说:
选药材像鉴宝:一看、二嗅、三摸,非正宗道地药材不要
同样的药材比如产地、采收季节等不同,价格也相差很大,黄精有几十块钱到上千元的不等,药效当然也截然不同。张贤华像鉴宝一样去选药材,选取极其严苛,不合格的,不是道地药材绝对不能入药。
如人参为“滋补三宝”, 3年参才有药用价值:补气、固脱、生津、安神、益智,1-2年的人参就跟萝卜白菜一样,要辨别年限需要去数人参上的“芦头”上的碗口数量,一个碗是一年。而张老师选择的是5年以上的人参, 5年以下的一概不收。枸杞必须是宁夏中宁的,原产地,正宗,中宁枸杞果柄有白点,丢在水里漂着不沉,其他地方一般会沉,放在嘴里嚼的话里面的籽是软的;阿胶今年来也有马皮、猪皮冒充的,好的阿胶对着强光一照,透亮,无杂质,掰断可看见断面光滑,并且越好的阿胶腥味越轻……
古法“八繁之功”熬制: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
开一料膏滋,需经过“八繁之功”,按照2000年相传的古法炮制,12小时浸渍,3道提取,4次浓缩,48小时化胶,武火3次熬,文火收成膏,经过选、制、洗、泡、煎、秘、滤、收等8道繁琐工序,大约需要7天左右时间,传统繁杂的工艺,匠心之作,如什么时候加料,什么时候起锅,什么时候收膏等等,这些都要靠几十年的经验,靠肉眼去看,观察。每个环节不得有半点马虎,才能熬出一拉成丝、滴水成珠的上好膏滋。